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建构到关联性议题审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卢岚  日期:2019-05-24  阅读: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又一次深刻的社会结构转型,并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无论是传统的迟钝农耕劳作,还是现代机器大工业的标准化生产都将被以“流动”为标志的高速和轻灵的网络时代所替代。“快速、精准、定制化、灵活化的生产方式等”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色。这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建构提供了重要内容。一是互联网本身的快速(空间信息传递速度极快)和轻量(交往互动的中介极轻)特征。二是网络社会带来了新的社会展开形式、存在方式和权力关系的变化。这些新现象、新问题,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框架和研究方式难以说明,必须以新的视野,来面对在中国迅猛崛起的网络社会,探究中国社会的精神世界、交往方式、沟通方式,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在“虚拟空间”的不足。

首先,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转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游牧到农耕社会,从农耕社会再到工业社会,这两场重大的社会结构转型中,人类的交往方式、经验传递和权力结构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在场交往”(或者实体交往)和经验传递是贯穿其中的基本形式,自下而上的控制是权力运行的基本结构。而网络社会中,“缺场交往”的出现、传递经验的提升,自下而上的社会认同力量凸显[5]等等现象表明,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社会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因此,网络社会崛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发展变迁,而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信息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重构,已经诱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形式——网络社会”[6],“这个新社会的组织形式以其普遍的全球性,扩散到全世界,一如工业资本主义及其孪生敌人——工业国家主义在20世纪所做的那样,它撼动了各种制度,转变了各种文化,创造了财富又引发了贫穷,激发了贪婪、创新和希望,同时又输入了绝望。不管你是否有勇气面对,它的确是一个新世界。”[7]

其次,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融合生长,推进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它“不仅重整了当代社会结构,形塑了人类生活模式,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学术面貌,特别是对我们思考和体验社会行为以及社会现象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再也不能在讨论现实社会实践或社会事实时采用单向度的思维,而必须将他们纳入到虚拟实在的问题域中。”[8]至少在两个层面上,互联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发生融合,两种符号最终也可能融合。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上”与“线下”互嵌,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全面贯通成为可能。二是重新定义速度与重量,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景。缺场之物、缺场之行动成为新常态。

最后,网络崛起所引致的社会转型也有着负面影响。网民同时也“制造了铺天盖地的垃圾信息,难以抵挡地冲击甚至破坏了人类文化。”[9]换言之,“Web2.0就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它让我们的社会产生了频繁接触色情文化的年轻人,从事网络剽窃的盗贼、患有强迫症的网络赌博者以及各种各样的痴迷者;它诱使我们将人类本性中最邪恶、最不正常的一面暴露出来,让我们屈从于社会中最具毁灭性的恶习;它腐蚀和破坏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和价值观。”[10]

总之,网络空间不再是虚幻、虚拟的概念,网民实际上是“线上”与“线下”高度融合的现实人。网络社会的存在方式、信息技术、社会关系、符号形式,体验方式等都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网络社会正以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的方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分析。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大量研究,其论著可谓汗牛充栋。学者们围绕着“何以发生”、“何以演化”、“何以收场”的生成逻辑,来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并形成了一批稳定的研究队伍。截止2015年年底,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论文超过5000篇,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超过5项,专著超过60本。[11]纵观上述研究,还存在诸如重复性研究,创新性少的缺陷。且大多数研究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或者一种工具,热衷于从操作技术等实践层面进行研究,忽视了网络技术本身对于人类社会的介入程度,忽视了对信息技术本质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逻辑关系的探究。因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呈现出明显的简单嫁接的痕迹。如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集团、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2]

当然,学界也注意到了网络社会所引致的巨大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于是,逐步加入了网络社会、网络文化等元素,并将其作为人的主体的存在方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学理性研究。但仍未摆脱将网络化作为一种工具或者平台,建构其概念的窘境。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群、范畴群和原理体系等诸多方面与其他学科的学理边界,及其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时在学理上的合理性与逻辑上的周延性等等问题上未做诠释。这种简单嫁接极易造成误读:(1)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演化逻辑简单化地等同于现实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过程;(2)忽视了网络社会对于交往范式、信息分配乃至公共空间领域的重新整合,遮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背后深层次的结构性根源;(3)在概念界定中潜在地含有在网上做思想政治教育的遐想。总之,目前学界没有形成一个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的概念工具。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明确提出,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新的分支学科”。吴满意教授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为书名做专著,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体系做了详尽探讨。这标志着学界正致力于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方面,推进其发展。但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研究领域而存在。因为当下的研究成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的学科建设的系统性、理论性和逻辑性研究等还相当薄弱。无论是从理论体系,还是学术评价体系上来说,皆缺乏从学科的总体布局、学科发展模式与学科发展必要性等方面展开研究,总之,我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滞后于网络社会的发展要求,远未具备成熟的学科定位条件,更遑论从整体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上一条:首届北邮网络空间文化节聚焦5G时代变革
下一条:网络节日是“消费文化”,但仍是情感的交流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