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给力”“草根”以及“有钱不能任性”“蛮拼的”等词句的流行,丰富了语言表达,富含着时代气息。但网络语中,不少用词低俗、粗鄙甚至充满戾气。主流传统媒体承载着纯洁语言、倡导文明、提高审美取向、传递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如果不加甄别“倒灌”网语,甚至甘愿媚俗以博眼球,就会给大众尤其是青少年造成一种错觉,助推低俗之风。主流传播渠道必须自觉抑制低俗网语。(5月26日 《人民日报》)
前段时间,Papi酱的视频受到网民追捧,但其粗俗不堪的语言饱受争议。广电总局要求其去除粗口低俗内容,是对互联网文明的呵护。网络语言粗俗不堪,危害甚大。网络虽然是虚拟空间,但其影响波及线下的现实生活。网络语言“倒灌”主流传统媒体,就是网络语言影响现实生活的体现。网络语言很受欢迎,但网络语言的使用不能不加以鉴别。主流传统媒体应当以文明为标尺,对网络语言是否文明进行衡量。
网络语言,诞生于网络,大都简洁、明快。使用网络语言的人,会被认为是时尚的人。然而,一些网络语言的粗俗不堪则让人非常倒胃口。难道说,我们就不能好好说话、文明说话了吗?网络语言粗俗不堪,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出气筒,这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满口脏话粗话,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却让自己低下的道德文明素养暴露无遗。网络语言进主流媒体、上广播电视节目、进教科书、入词典,其影响不可小视。试想,如果有未成年人学习其粗俗不堪的语言,从小说脏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如今,新媒体迅猛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尽管传统媒体有式微的趋势,但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有其自身优势,那就是权威性、公信力。如果不加鉴别、任由网络语言“倒灌”传统媒体,一些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就会趁虚而入,影响传统媒体健康、积极、向上的语言生态。传统媒体本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旦传统媒体成为不文明网络语言的集聚地,让人感到有视觉听觉污染,就会中伤其自身的权威性、公信力,就会让公众对传统媒体丧失信心。本来,如今传统媒体的发展已经受到了互联网的很大冲击,如果传统媒体自身还不能洁身自好,无疑是给其自身的处境雪上加霜。
传统媒体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应该为全社会树立好的榜样。语言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明,需要引导,需要教化,传统媒体应该从自身做起,带头使用文明的语言,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推动整个社会语言文明的共同进步。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不把其当回事。传统媒体运用网络语言未尝不可,这是贴近受众、紧跟时代、与互联网接轨的体现。但是,传统媒体应该有自己的坚守,传统媒体使用的网络语言应该是文明的。对于那些可能鱼目混珠的不文明网络语言,传统媒体应该及时加以鉴别,对其坚决说不,使不文明的网络语言在传统媒体上碰壁,失去立足的空间。
文明社会,网语“倒灌”不可任性。传统媒体要以文明为标尺,对网络语言加以鉴别,维护传统媒体风清气正的语言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