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作主旨发言。光明网记者高雅摄/光明图片
有人将互联网时代称之为“大数据时代”,这一点颇具象征意义。发布微博、上传照片、分享观点……庞大的网民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大量的“数据”,网络舆情的日渐升温,也催生了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行业的诞生,加剧了相关人才的需求,人才紧缺已成为当前网络危机处理工作的主要瓶颈。
11月21日,由光明日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网络舆情应对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光明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管理中心承办,北京龙创世纪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协办。
在这里,我们摘编了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微博传播致效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喻国明
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崛起,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数。媒介即信息,任何一种新的有影响力的传播形式的出现,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增加一个新的传播通路和传播平台,更是为整个社会成员重新分配社会资本,包括权力资本的重新分配,它提供了一种重新洗牌的格局。因此,整个社会力量的对比,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构建,游戏规则的重建,就成了这样一个社会条件下亟待转型调整和加以认识的社会现实。
今天中国社会、中国老百姓关心和议论的热点事件已经有超过一半不是通过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来加以实现的,而是由草根社会、公民社会自己通过网络、通过微博等等这样一种形式构建起来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天平的变化。而且重要的不仅仅是这样一种权力分配的历史性变化,更大程度上是官方舆论跟草根舆论之间的对比。
就舆情应对而言,尤其是微博条件下的这样一种舆情应对,在我看来有三个要点:规则创新、跨界协同和构建信任。
民意视角下的网情分析
武汉大学教授 沈 阳
我们在探讨民意的时候,可能这个民意有几种类型,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假的。我们做研判的时候,一定要整合线上线下民意综合研判。
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民意应该做到精准的分析、精巧的管理、精确的引导。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客观理性。现在有很多人做舆情分析,可能陷入了冷冰冰的分析,这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层面是不利的。我们希望既有人文关怀,又能够回归到客观理性,需要从一个个体事件逐步抽象出具有若干共性的规律。我们需要构建政治层面平等协商机制,管理层面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机制,社会层面的一个顺畅的连接机制,还有网络层面的一个沟通机制。我们不要限于民意的恶觉、幻觉,希望能够做到民意自觉,今后通过舆情人才培养达到民意的先觉,坚守我们的常识,凝聚我们的共识,给出我们舆情界的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