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学子论文]网络新闻媒体发展新思路:联合信息中介 拓展分享传播

来源: 作者:本站  日期:2012-11-27  阅读:

现在的网络新闻媒体基本都在自己发布新闻的网页上设置了分享功能。用户通过分享功能,可以轻松地将该网页链接到自己的微博、SNS、论坛、社区等社交平台的账户中,以发布信息的形式分享链接,用户在分享原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附加评论、分享理由或者“@”自己在社交平台中的好友。

分享的信息会显示信息来源和原网页的URL链接,以这种方式增加被分享网站的反向链接数量。因而不论第一层受众分享的动机是什么,对网页内容的评价是好是坏——即使用户分享理由是因为不喜欢、反对信息内容,甚至批判、声讨原网页或网站,这种分享行为都会带给该网站提高新闻覆盖量的机会,扩大该网站品牌的影响范围。这有些类似流言的传播机制,即传谣和辟谣都会促进流言的传播。特别是用户在同一社交平台的好友或粉丝,往往与自己在某方面有相同的兴趣和关注点,因此这样的反向链接对网站而言更具有实际效益:主要表现在提高网站的点击量、发展更多受众等方面。

结合分众传播的思路,分享传播的开发,带给网络新闻媒体的是拓展更大量的、更多样的受众群的机会。举例来说,新浪网音乐频道的子页面设置了豆瓣网的分享功能,豆瓣用户通过广播推荐网址完成分享,提供了将信息内容传播给豆友、讨论小组、广播小站的机会,使新浪音乐频道与豆瓣音乐用户这样一个潜在受众群有了接触。

互联网用户的分享行为可以根据不同心理动机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不以二度传播为目的的分享行为。这类行为中,用户只是为了将有价值的信息整合在自己的网络平台上。对他们而言,网络社交工具只是自己在网络世界的一个身份。微博、豆瓣、人人等等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只具有工具的意义而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他们在网络社交中扮演的并不是以传播信息为目的的网络媒体。另一类分享行为则来自于网络自媒体用户,他们的分享动机是为了传播信息,同时建设、经营自己的网络媒体。对于一般网民而言,这两种分享行为几乎难以辨析。他们在分享网络信息时并不会甄别自己分享的目的,甚至有时只是为了分享而分享,点击分享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动作。同样,因为他们不同的心理动机和使用行为,网络社交工具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工具,但又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媒体。但是对于在网络环境中具有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舆论领袖而言,社交平台成为了实质意义上的社交媒体。当网络工具有了媒体的性质和价值时,分享行为主体的动机更为明确。无论基于哪种分享行为,可以肯定的是:分享传播,是互联网核心精神的体现。网络海量信息的繁殖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这种分享精神。

对于网络新闻媒体而言,把握网络分享的效益不能仅仅停留在增加几个分享工具栏、分享按钮这么简单。

一方面,网络新闻媒体意识到在分享传播的时代,内容是获得传播机会的王道。无论是哪一种分享行为,几乎都是由信息内容的刺激才产生的。如今网络时代电脑前用户指下的鼠标,正如电视时代沙发上观众手中的万恶遥控器,每一次出动都关乎着媒体的命运。与乐此不疲地按动遥控器的电视观众不同,网民们“惜点如金”,尽管分享点击方便简洁,但是在海量的信息面前,只有内容足够吸引眼球且有点击鼠标的价值,他们才会劳神分享。内容,是网络新闻媒体不可不重视的关键。

另一方面,渠道的创新则是拓展分享传播的新思路。现下网络媒体的分享设置多却滥,几乎涵盖了所有可以设置分享链接的平台。这貌似给用户提供了足够的选择也给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一般情况下,由于网速、按钮设置次序、个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即使用户在许多社交平台上都注册了账户,也很少会选择两种以上的链接进行分享。如何让用户通过一次点击,实现在尽可能多的平台上进行分享呢?网络新闻媒体与信息中介的合作会是个不错的选择。网络信息中介(intermediary)包括各种软件程序,如Flipboard;内容聚合工具,如Zaker(扎客);以及设备制造商如苹果公司为iPhone和iPod Touch、iPad以及mac创建的服务等等 。这些信息中介工具,糅合微博、博客、Google Reader、SNS社区等众多内容,按照用户个人意愿再度聚合起来,具有强大的互动分享功能,并且开发了android、ios等多种操作系统的移动终端。如果网络新闻媒体可以联合信息中介实现网页的一键分享关联多个平台,则会在渠道创新上拔得分享传播的头筹。

上一条:“2012网络舆情应对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召开
下一条:从网络游戏看网络文化产业模式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