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政策法规>>正文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教育网络宣传工作的通知

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作者:  日期:2014-06-09  阅读:

各市(州)教育局、各高等学校:

近年来,我省教育网络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办好四川省教育厅门户网站(以下简称四川教育网)等新媒体,大力宣传我省教育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更好地为我省教育发展服务,现就加强我省教育网络宣传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教育网络宣传工作认识

以网站等新媒体为平台的宣传工作深入开展,为我省教育发展起到了凝聚精气神、提升影响力、创造好氛围的作用。各地、各校要进一步认识教育网络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宣传意识,把眼光从本地、本校范围扩展到全省范围,把关注点从本地、本校具体工作扩展到当前全省教育发展态势及当前重点热点工作中。要通过门户网站等途径开展有成效的宣传,使本地、本校教育改革创新举措与阶段性成果得到社会各方面最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做到让权威说话、内行说话,注重用事实说话、典型说话、数据说话、细节说话,形成全省性教育宣传合力,使我省教育网络宣传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新台阶。

二、完善队伍,强化四川教育网宣传工作网络

2009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印发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建立教育网络信息员队伍的通知》(川教函〔2009〕506号),我厅开始建立教育网络信息员队伍,经过近5年的发展,通过各种途径建立的教育网络信息员近400人。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省教育网络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拟对现有教育网络信息员进行重新登记,请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局、各高校在6月20日前上报1-2名政治思想品德良好,热爱新闻宣传和信息工作,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和运用计算机能力,有一定的新闻敏锐性和对信息的捕捉能力,能够承担本地、本校教育宣传和教育政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的工作人员为四川教育网络信息员。各市(州)教育局负责对本地所属县(市、区)教育局的信息员收集和报送工作。此外,四川教育网还将从各级各类学校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同志,建立一支网络新媒体通讯员队伍。通过完善队伍和工作机制建设,努力为教育改革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开创教育网络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三、抓住重点,提高四川教育网信息报送工作质量

教育网络宣传是一项政策性强的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遵循信息报送的规律,坚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要根据宣传的内容和对象,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增强教育网络宣传工作的实效性。要坚持求真、求实、求新的原则,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教育良好形象。要把握教育新闻的时效性,及时宣传报道本地、本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动态、新情况、新经验,以及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呼声等,使教育宣传报道工作做到及时、快速、高效。要确保教育新闻的准确和真实,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各地、各校的教育工作现状。各信息员对教育新闻的采编与报道工作要力求做到事实准确、观点鲜明、行文用词规范,杜绝和防止情况不明或无法确定其准确性的报道。要重视信息报道的写作文体,不要把信息报道写成工作总结、文件报告。要严把质量关,提高真实性,切忌主观臆断。重大信息必须经本单位主要领导审定。

四、加强网站等新媒体建设,形成上下联动宣传格局

各地、各校要充分认识媒体变化的新格局新特点,要加强门户网站的建设工作,要按照“突出重点、办出特色、互联互通、形成合力”的原则,创新方法,精心策划,集中力量办本地、本校的教育门户网站。要充分利用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平台作用,围绕公众关切梳理、整合各类信息,建设相关专题,以数字化、场景式、图表、音频、视频等方式予以展现,使信息传播更加形象生动。各地、各校应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教育信息、开展互动交流、提供在线服务等内容。

五、落实措施,进一步健全考评机制

我厅将建立教育网络信息宣传工作通报制度和考评制度。对全省各地、各校信息宣传来稿用稿情况每季度通报一次,每年召开一次全省教育网络信息员、通讯员培训会,宣传先进工作经验,激励先进集体与先进个人。省教育厅将对信息员、通讯员实行备案登记制度,对信息员、通讯员报送的信息予以优先采用。同时,对长期未进行信息报送的信息员、通讯员予以调整,确保队伍的鲜活力。

联系人:四川省教育厅信息中心 章文波,联系电话:028-86110717,电子邮箱:sceduzwb@163.com。

四川省教育厅

2014年6月6日

上一条: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下一条:网络舆论的法律边界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