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网络舆论的正负能量辨析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 作者:  日期:2018-05-14  阅读:

【导语】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准确发声,用事实和真理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危机”中既发现“危”也把握“机”,把负面舆情转化为正面力量,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正能量

在网络舆论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正能量”和“负能量”这两个词,但什么是网络舆论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目前并没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但当下的现实情况却是,网民普遍陷入了概念化的认识,甚至进入认识误区,把“正面报道”等同于正能量,把“负面报道”等同于负能量。因此,有必要对网络舆论正能量和负能量进行辨析,廓清认知迷雾。

被曲解的正能量和负能量

“正能量”的字面解释是指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判断一个网络新闻事件经过传播后,到底会产生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可从几个维度衡量:是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否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导向;是否能促进社会主要矛盾以及新闻事件本身问题的解决。

网络舆论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扬清,或者说是扬善;另一方面是激浊,或者说是惩恶。对先进典型、道德模范、遵纪守法行为的赞扬是正能量,对落后典型、道德败坏、违法乱纪行为的批评也是正能量。若反其道而行之,激清扬浊便是负能量。

报喜不一定产生正能量。“报喜不报忧”是长期以来群众对新闻媒体的普遍印象,由于正面报道比例过多,加上一些媒体在报道时,不按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要求的“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千方百计寻找事例来支撑提前预设的人物形象,由此神化采访对象,堆砌溢美之辞,把先进人物和先进事例写得完美无暇,把新闻写成了小说。这种表面上看似所谓的“正面报道”,实际不接地气,缺乏生活气息,否定了人性的客观存在。这类稿件,实际就是长期以来受众反感的“假大空”,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必然缺乏感染力和引导力,当然也就产生不了正能量。

报忧不必然产生负能量。一些地方以“营造正能量”为名,拒绝和排斥监督报道。其实,正能量不是说只大唱赞歌,批评报道更有利于我们改进工作,同样可以产生满满的正能量。批评少数问题党员干部不但不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反而反映了我党猛药去疴、壮士断腕的胸怀和勇气,也反映了我党管党治党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媒体聚焦反腐败斗争、聚焦“四风”问题,把党中央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充分宣传报道出来,从而赢得了党心民心,便是最好的例证。

辨析正能量和负能量的意义

防止混淆视听跑偏走调。避免低级红,防范高级黑。低级红,目的是“红”,初衷是善意的,只是“红”的水平有限,“痕迹”过于明显,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高级黑,目的是“黑”,初衷是恶意的,只是“黑”的水平高超,不易察觉。

网络舆论工作中,我们要提高水平,避免“低级红”,尤其要警惕“高级黑”。低级红因为初衷善意,所以表达单纯。比如“新婚之夜抄党章”事件,原本是想表达新郎积极学习党章,但是却带给网民做作之感,让正面报道起到了负面效果。而高级黑出发点是恶意的,但其表达手段丰富,表现为如下几种:一是颠倒是非、胡诌妄议,比如说腐败是“改革润滑剂”,拥堵是“城市繁荣的标志”等;二是借题发挥、话里有话,比如看似在聊疫苗、雾霾,却避开实际问题将话题引向所谓的“政治之殇”;三是偷换论题、含沙射影,误导读者和观众;四是阳奉阴违、极化毁誉,用极端化说辞掩饰己之不满却引起他人反感,再摆出一副同情面孔,顺势拉黑其所不满的对象;五是跟风做秀、明褒实贬,极猛用力高吹捧,但脱离真实强化逆反。

“高级黑”的传播主体不同,动机也有差异:有的是别有用心者的策划煽动,有的是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引爆,有的表现出官员领导管理能力的缺陷和不足,有的则源于媒体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欠缺。凡此种种或隐或显,都会在舆论领域混淆视听、扰乱价值观,带领舆论跑偏走调。

理直气壮强化网络舆论监督。

在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中国纪检监察报》曾经发表过一篇题为《批评性报道去哪儿了?》的评论,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些官员那里,他们念歪了经,以正面宣传为主为由,拒绝接受监督,抵制、打压舆论监督。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的。”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受到党纪国法的支持和保护,《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在党的领导下,新闻媒体要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通过内部反映或公开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矛盾和问题也是经过媒体报道后,才得以解决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之《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一文中指出:“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会腐败变质。能否有效地制止腐败现象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这就需要建立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是最经常、公开、广泛的一种监督方式。”

如何使负面报道转变为正能量

科学认识正能量和负能量。舆论引导中的正能量和负能量是相对的,也是运动的,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正因为正负能量具有互换性,舆论才有引导的必要性。

如果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尊重逻辑,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的话,那么这样的新闻报道更接近于中性。中性的新闻报道,随着事态的发展,在传播过程中既可能产生正能量,也可能产生负能量。比如经常在网络上被炒作的城管打人事件,如果新闻报道后,当事部门迅速调查事件原委,追究当事人责任,那么这个负面新闻会转变为正能量;而如果涉事部门推诿扯皮、甚至包庇护短,那么涉事部门在受众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这个负面新闻就会产生实实在在的负能量。

促使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

舆论引导能力是各级各部门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尤其在网络时代应对好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课题。

当前,部分领导干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处理普遍存在着不敢面对媒体、不愿面对媒体、不会面对媒体的现象,只想“堵”,不重视“导”。信息化时代的媒体格局和舆论形成机制,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和处置过程完全暴露于公众眼前。因此,在舆情应对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树立大局意识,把人民利益放在局部利益、部门利益之上。实事求是,公开透明,以问题为导向,寻找问题根源,真心实意化解矛盾和问题。例如前段时间发生在云南鲁甸的“冰花男孩”网络舆论事件,一方面暴露了当地政府在扶贫、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山区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当地市级党委、政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全力保障群众冬季生产生活安全,红十字会、团委、青基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发起捐款捐物倡议,线上引导加上线下实际行动,把这个“负面报道”转变成了暖新闻,产生了正能量。

总之,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准确发声,用事实和真理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在“危机”中既发现“危”也把握“机”,才能及时有效的应对,化“危”为“机”,借“机”发力,把负面舆情转化为正面力量,把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为最大正能量。(文/申正勇)

上一条:网络文化对公民道德有何影响
下一条:AI已成网络 安全新“引擎”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