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疫情背景下网络舆情应对之思

来源:南方杂志 作者:李俊宏  日期:2020-05-26  阅读:

近期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形势严峻,由此引发的网络舆情波涛汹涌。重大疫情背景下的网络舆情事故频发,暴露了我们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些缺点与不足。在这一特定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新思路,即“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和“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在具体的网络舆情应对中,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探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网络舆情应对的新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群众更多知道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对坚定全社会信心、战胜疫情至为关键”,“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也就是说,在应对汹涌的网络舆情时,一方面,要突出实干——“党和政府正在做什么、还要做什么”,这是稳定群众情绪的关键手段;另一方面,要彰显法治——“引导全社会依法行动、依法行事”,这是稳定社会大局的基本要务。只有突出实干和彰显法治,人民群众才会有踏实感、安全感,全社会才能坚定战疫的信心。

正能量的网络传播也要顺势而为。顺势而为,“择机”最为关键。正能量的发展壮大既不能生硬植入,也不能拔苗助长,而应选择恰当的时机切入,在重大疫情背景下就会事半功倍。当然,对时机的把握,除了要做到“及时”,还要选对视角——网络舆情的爆发点若是某种“困难”,那么应重点回应具体的“方法”,突出解决方案;网络舆情的爆发点若是某些“重创”,那么应重点回应具体的“建设”,突出未来的希望;网络舆情的爆发点若是某种“愤怒”,那么应重点以“体恤”回应,直接替群众发声。总之,重在顺势而为。

本着同理心换位思考。重大疫情背景下,每一个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者都应进行“假如我是他们”的换位思考,思考人民群众想接受什么、不想接受什么、能接受什么、想如何接受。虽然网络舆情工作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此时,必须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过犹不及,而应该理性平和地发出呼吁、善意地提出批评性意见,但最终要落脚于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才是真正替群众发声。只有替群众发声,群众才会真正感受到“心连心”,同时,这也是平复网络情绪的有效手段。

关心个体,表现具体。主旋律的唱响有赖于一首接一首动听歌曲的汇聚,正能量的充盈需要一个接一个鲜活榜样注入力量。重大疫情背景下,网民关注的重点是“个性”“个体”“个案”,青睐“特殊性”,注重“代入感”。这绝不是崇尚个人主义,而是“个性”“个体”“个案”更有感染力、说服力、冲击力。“生动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的关键在“生动”,而真实的“生动”源于“个性”“个体”“个案”这些榜样的力量。因此,网络舆情的应对要重心下移,更多关注和讲述战疫中不屈的个性、奉献的个体、感人的个案。

主动发声,敢于接招。不主动发声可能就会没机会发声;不敢接招、保持沉默就等于放弃网络主导权和话语权;遇见“烫手山芋”就绕道而行就会失去阵地,不敢接盘就会失去地盘。因此,直面挑战、毫不退缩,越烫的“山芋”越要接、越敢接。只有接的越“烫”才会越灵敏,只有接的越多才会越能“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着力稳定公众情绪”。只有主动发声、主动强化融合、主动与网民交流互动,才可能把握住网络传播话语权,才可能把网络舆情从“创伤性”转向“建设性”。

上一条: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分组审议:促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常态化
下一条: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十八大以来网络安全法制建设成果丰硕」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