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赵丽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高建民  日期:2018-11-14  阅读:

当前,网络空间的赋权特征日益明显,从而使之成为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在此背景下,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无疑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 一是通过网络交往与对话掌握舆论主导权。实质上,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蕴含着认知图式、解释框架、思维方式,它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不仅生产知识、舆论和权力,而且还实现对舆论秩序的整理,并通过价值渗透、语言塑造等产生支配性力量,促使人们认同主流意识形态。二是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在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不仅表现为一种语言与话语的交流,更是一种“力量(Power) ”的展现。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在网络空间传播中国的文化传统、政治信仰、发展理念等,展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促使人们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三是回应西方网络意识形态的质疑与偏见,防止出现“被言说或被表述”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将我国意识形态置于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框架中进行解读,利用网络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贬低、抹黑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理念,将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自由、民主、公正、法治等价值观视为西方文化的逻辑推演。因此,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影响力,从而塑造良好国际形象,深度参与全球性的意识形态较量。

网络虚拟空间的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互通性等特征具有“双刃效应”,它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凭借信息技术和语言话语优势将其意识形态强加于世界,特别是利用新媒体传播其具有狭隘功利性、迷惑性的意识形态,大肆兜售和宣扬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潮,挤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空间。在网络空间,信息传播呈现便捷化、碎片化、自主性等特点,网民了解和感知的信息往往是经过“他人”加工和改造过的,于是网民针对这种信息的情绪反应已经不完全是建立在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问题在于,网络拟态环境下意识形态传播容易偏离事实状态,主流话语也可能因此而遭受解构。资本与互联网的结合不仅激发了人们参与虚拟交往活动的热情,而且以其高效配置资源的现代性力量推动了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但在此过程中,网络空间中参与交往活动主体的“经济人”属性过度彰显,致使网络市场秩序混乱,由此而衍生的“利益至上性”逻辑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掣肘因素。

新形势下掌握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应该注重“议题的设置”和“话题的引导”,通过提升网络议题设置能力增强意识形态舆论引导能力。为此,需要做到:一是加强意识形态网络话语权的基础理论研究。二是提升网络意识形态的议题设置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舆论场域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网络空间治理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依法治网。近年来,互联网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异常复杂,境外势力以及一些“意见领袖”公然挑战党的方针政策,攻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了牟取私利或吸引眼球,编造不实信息,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危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对于反主流意识形态,恶意攻击社会主义制度,威胁政治安全与政权安全的言论要依据法律严厉制裁。特别是应该加速推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建设,构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法规体系,依法治理涉及网络意识形态的反动言论、政治谣言、舆论暴力等问题。

从受众视角而言,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不能“自说自话”、单向灌输,要尊重受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网民的利益诉求与接受习惯。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遵循意识形态网络话语的传播规律,转变宣传和教化方式:一是网络空间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话语要紧贴现实,反映人们的利益诉求。在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过程中,应该维护网民的切身利益,回应他们的现实诉求。随着网民话语表达渠道逐渐增多,“草根阶层”日益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中坚力量,他们追求意识形态表达的真实性、可信度,倡导向平凡生活回归。因而,网络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要使抽象理论生活化、通俗化。二是做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范式的转换。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网络概念、网络范畴、网络语言、网络表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主旋律,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我们应该根据网络话语规则建立一套话语体系,通过标识性概念、范畴的定义与解释来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文章摘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0期

上一条:多方协力 共建未成年人网络文化守护生态
下一条:让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更具生机活力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