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微语言”治理也需要放管结合

来源: 作者:本站  日期:2017-03-20  阅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为“微语言”。当前,“微语言”在给人们语言生活带来鲜活与清新感觉的同时,也带来“泥沙”与“污垢”,不少“微语言”呈现低俗化倾向,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带来负面影响。(3月16 人民网)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对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变化。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网民数量达7.3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数达6.95亿人,占比95.1%;预计2017年中国网民规模将接近7.6亿人,手机用户占比98%。而互联网经济也让其衍生的各类社交平台不断发展,QQ演变成学习、工作交流的平台,微信连接着广大网民的交际圈,微博满足着网民的快速阅读需求,“微语言”更是成为网民们竞相追赶的潮流,人人都会说“厉害了Word哥”,每个微笑的弧度都是“233333”或者“hhhhhh”。新鲜有趣的语言环境总是让人愉悦,语言符号表情化也更容易拉近人们距离,换句话说就是“表情包”等形式的“微语言”有利于网民的人际交往。不过,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由于互联网的隐私性和不可控性,“微语言”存在的语言暴力、语言低俗化倾向等语言现象,对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的语言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许多网民秉承“互联网上每个网友都有言语自由”的宗旨,在互联网、朋友圈口无遮拦、肆无忌惮,网络乱象愈演愈烈。因此,“微语言”的治理势在必行。

那么,“微语言”治理从何下手?规范语言环境,笔者认为需要放管结合,多方协同。

管什么?怎么管?“微语言”的创作主体和使用主体是广大网民,而微语言的载体是网络平台。因此,网民要管,平台也要管!首先,监管部门不仅要严格社交平台的审核,更要持续监督其经营运行,对收受利益,为不良言论传播助纣为虐的平台公司给予严厉处罚。其次,推行网络实名制,“一人一ID”,“一人一马甲”,网名与实名一一对应,让那些躲在黑暗中的人无所遁形,同时还要完善网络监管条例,对网民散布和传播不良言论的行为依法进行惩处,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微语言”也需要依法治理。

放什么?怎么放?其实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治理乱象的同时我们也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俗话说“过犹不及”,只管不放会导致反作用,而有张有弛,治理才更有效。因此,国家对于“微语言”的正能量创新应当采取“放”的姿态,这样一来“万能的朋友圈”、“万能的微博”才有其用武之地,集结广大网民的智慧,为我们的语言文化增添色彩,百花齐放!

另外,放管结合之余,还需要社交平台树立正确经营观念,自觉维护网络社交环境,对于经常发布涉黄涉毒等暴力低俗的言论采取警告、屏蔽、拉黑等阶梯措施;需要创作主体和使用主体的网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制造不传播不良言论,更要自觉抵制不良的“微语言”,积极像有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微语言”的良好环境。

一放一管,一松一弛,放管结合,多方协同,微语言的“去污取精”定能取得实效!

上一条:网络直播,传统媒体不能缺位
下一条:网络漫画已变成大众娱乐产品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