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禁用网络语言答题并非排斥网络文化

来源: 作者:本站  日期:2016-12-23  阅读:

在“照样子,写词语”的题目下,嘉兴几名四年级小学生在试卷上,将“飘飘然”对应的词语用“棒棒哒”“么么哒”等网络用语来作答,老师将试卷拍照发到微信朋友圈后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孩子们接触到网络语言大多是上网聊天或者模仿成人,对于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语言污染,应该严格净化语言环境,规范学习语言文字。也有人认为,不能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现代人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掌握网络文化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学生用网络语言答题值得鼓励。

诚然,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网络已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当下,如若不能掌握点网络技能,就很容易会出现与时代脱节的情况。正是在如此背景下,各种网络语言才应时而生,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相互交流、沟通的一部分,广为流传。说到底,网络语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形式,是互联网生活的产物。一些久经洗礼的优秀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库来说,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和丰富。对于现代人而言,顺应互联网潮流,创造和吸收优秀的互联网文化,是必需而且必要的。

不过,禁用网络语言答题并非排斥网络文化。学生答题是一件严肃而规范的事情,许多网络语言的特征在于生动有余而规范不足,一些网络语言尽管流行,但并不符合语法习惯,更有甚者,不少网络用语还有粗俗化的特点,这些网络语言别说用来答题,日常生活中都需要我们远离。此外,网络语言还有一个特征是大多生命力不够持久,有人作过统计,许多网络语言的“流行周期”只有短短3个月,经过时间的淘洗,能够留存下来的很少。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流行味强烈的网络用语,并不具备使用广泛性的特点,往往局限在特定的人群中使用,范围比较狭窄,用这种语言来答题,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因此,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曾出台规定,将“笔试一律用汉文字答卷”详解为“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考生答卷时不能出现繁体字、甲骨文、文言文、火星文、网络语言等非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

网络有网络的文化,答题有答题的规范。学习、弘扬优秀的网络文化与严肃、规范的答题是两个概念,不可混淆。

上一条:问计高校思政:加强思政教育的网络舆论引导
下一条:网络传播视听节目有“资质”才能有气质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