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主办的“网络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在重庆大学召开。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中央网信办、国家网信办副主任任贤良出席会议并讲话。经严格评审,北京大学荣获主题教育活动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两个奖项。这是对北京大学以优秀网络文化原创性作品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打造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新格局的嘉奖和肯定。
面对网络发展已全面辐射高等教育改革和青年学生成长的现实挑战,从主动应变角度,2014年12月,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互联网+”教育的网络育人模式探索中体制建设的顶层设计。在日常实践中,由学校网教办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借鉴市场经济运行中最核心的供需关系法则,在全环境育人理念指导下,转变思路,调整结构,以优秀网络文化原创作品供给侧改革作为突破口,科学构建系统化工作格局,有效激发师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推出了一大批鼓舞人、滋养人、塑造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平台和作品,网络作为育人全新阵地的战略作用逐步凸显。
与“网络文明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相同步,在“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大赛中,北京大学报送的《星空日记》获“微作品组”特等奖,校团委反映北京大学“重走西南联大路”活动的专题纪录片《薪火》获二等奖,校团委陈永利老师的文章《北大人,不必跟风》获“网络文章组”二等奖,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主体性为导向,培育网络时代新青年》获工作案例组三等奖。此外,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北大青年报社的《在离阅兵现场最近的地方》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网文大赛”二等奖,心理学系2015届毕业生蒋超的《如何拍毕业照》获“2015年全国大学生摄影大赛”三等奖。
目前,整合各方资源与力量、引导青年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创造性已成为北京大学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最主要经验,并具体体现在理论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一书于2016年5月底正式出版,集中探讨了网络信息时代青年思想教育的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问题。依托“北京大学首届校园网络文化节”“北京大学2016校园网络文化日”以及“北京大学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北京大学e+网络新青年发展联盟”等项目建设,在未名BBS、PKU Helper等网络技术平台支持下,“脱机自习”“新青年·享阅读”读书沙龙等活动日益成为校园品牌。此外,由学生具体运营的视频创作资源和阅读网络资源将陆续开放共享,主动向全社会输出来自北大师生的“网络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