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网络语言“粗口期”极具破坏性

来源: 作者:本站  日期:2016-05-25  阅读:

在中国,网络语言发展大致有几个节点:一是2005年中国网民突破1亿,网络流行语现象初步兴起。可以说,2005年至2007年,中国网民们处于网络使用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没有十分突出的网络事件,流行的“PK”“美眉”“粉丝”等网络词汇,多是描述性话语,尚未形成显著的文化现象。

2008年至2013年,以“屌丝”一词的出现为代表,网络流行语开始大量生成并广泛传播,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文化现象之一。这个阶段,发生了许多标志性的网络事件,网络流行语也大多从这些事件中产生,比如“屌丝”“打酱油”“山寨”“你懂的”等。当时,几乎每一个网络流行语都对应一个新闻热点,这个阶段的网言网语已处于沸腾的状态。

近几年,随着网络舆论下沉,网络语言出现分化,从广场式舆论场转向了沙龙式舆论场。部分网络语言转向了委婉隐晦的黑色幽默,比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妈是我妈”。也有部分转向了更小众化、个体化的情绪表达,比如“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吓死宝宝了”等。

比如,“屌丝”一词作为2012-2013年的网络热词,就是借助流行文化风潮、快速建构并解构的“语言身份”的典型代表。凡此种种,其话语形式的发明,无疑都是生活意外事件导致的话语偶然,但也是改革进入深水期后必然出现的文化现象。

李明洁教授认为,现在的中国网络社会处在语言上的一个“粗口期”,就正如人在成长过程中会有语言的“粗口期”一样。一个人的“粗口期”主要是青年时期,是荷尔蒙分泌刺激的结果。而网络社会的“粗口期”也源自社会矛盾的纠结刺激了社会荷尔蒙多发。这种“粗口期”极具破坏性,很多原本需要避讳的詈辞被滥用就是一个例子。

上一条:最不该纵容“网语倒灌”的是纸媒
下一条:社评:当“官方”被互联网舆论场锁定时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