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网络语言世界中的“塔布”:网络詈语

来源: 作者:本站  日期:2016-05-10  阅读:

导语:它们曾是祖先口中的禁忌,如今却被众人追捧;它们曾被认为是原始野蛮的糟粕,却在现代文明中大行其道。但是,无论线上线下,无论左变右变,它们都无法去除身上那“不雅”的印记……

  “塔布(Taboo)”一词最早见于太平洋波利尼亚群岛的土话中,用来描述当地一些比较特殊的民俗现象,比如接触过尸体的人,其他人便不敢与他再接触;某些只允许成年男性进出的场所,女性和儿童是不许进出的,等等。这样的“塔布”反映在语言中,便是我们的“禁忌语”。什么是禁忌语?就是人们认为某些言辞可能会引起别人的不适或带来不好的结果,而尽量避开的话。比如我们常常会将“某某死了”说作“某某去世了”、“某某离世了”、“某某走了”,当然也有比较“接地气儿”的说法,如“某某翘辫子了”、“某某蹬腿儿了”、“某某上西天了”,还有比较文艺的描述,如“某某驾鹤仙游了”、“某某最终油尽灯枯了”、“某某写下了他生命的休止符”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既想谈论“死亡别离”这些事,又想避免令人产生不快或“不吉利”的感觉而创造出的委婉表达。这里面“某某死了”就是“禁忌语”,它的存在反映出了早期人们对于语言的崇拜与恐惧。在他们看来,语言天生具有一种“魔力”,这种魔力会使得说出口的话成真,“说凶即凶”、“说祸即祸”说的就是这个。那时候的语言,是神圣的,是连接人类与神明的“灵物”。

  而这种对语言“魔力”的信仰也催生出了早期的“詈语”--也就是“脏话”,如原始人民用“皋,何日亡?吾与汝偕亡!”来发泄内心对昏庸统治者的愤怒情绪,坚信这样的咒骂会给他们带来祸端。出于对语言“神力”的信任,人们在生活中会刻意避开这些“脏话”、“骂人的话”,“詈语”自然而然就成了谈话中的“禁忌”。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加深,语言也不再具有“魔力”,而被科学家定义为区别人与动物的符号系统,用来表达思想的交流工具,这种客观的认识也使得詈语褪去神秘,变为普通的情绪宣泄工具。然而因它们天生带有“侮辱”、“谩骂”的性质,本身又多是围绕着生殖器官、性行为以及分泌物等低俗、敏感、不雅的话题而创造的,其“禁忌语”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如饥似渴地在网上探索着、发现着,像我们的祖先探索自然万物一样,心中充满了那种原始的“好奇”与“兴奋”,却少了那原始的“敬畏”。我们用文字描述着自己的发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我们还将生活中的詈语搬上了网络,以各种各样我们认为“独特”的形式改造并创造着它们。有明知写错仍有意为之的“尼玛”、“草泥马”,有为了避讳而缩减形式的“TM”、“SB”、“KFC”、“蛋白质”,还有以谐音、析字代替污言秽语的各类衍生词,如“傻逼”、“逗逼”、“撕逼”、“次奥”、“卧槽”、“外事”,也有新的表达方式诸如“你妹”、“我去”、“屌丝”、“屌丝女”等,当然,还有比较隐晦的说法,比如“一根直肠通大脑(暗指‘脑袋装有排泄物’)”、“我去年买了个包/我去年买了个表(由詈语首字母‘WQNMLGB’改造而来)”……各种各样被“改头换面”的网络詈语充斥着屏幕,肆无忌惮地霸占着人类文明的地盘儿,似乎它们就代表着“新奇”与“时髦”,代表着与现代文明的“接轨”,毫无“禁忌”可言。更有甚者,这些詈语被光明正大地用在各大论坛、社交平台来攻击、辱骂一些素昧平生的人,以无“神力”之言行有“神力”之事,最终引发一连串的语言暴力悲剧。

  不可否认,网络语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也为我们的语言带来了活力,然而就在我们为此欢呼雀跃之时,是否应该重新找回原始人民所怀有的那种“语言敬畏”,是否应该以更加严肃谨慎的心态看待这网络语言世界中的“塔布”?语言确无“神力”,但语言也确有“神力”。(王婷婷)

上一条:大数据视角下的舆情分析
下一条:追探“抢孩子谣言”的网络传播——社交环境下的谣传:动机及其治理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