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先是曝出“电水壶含锰量太高可能导致神经衰弱”,接着又说“泡面加可乐易胀气可能会危及生命”,从微信朋友圈到自媒体平台,一条接一条带着“可能”字眼的“健康安全警示”,让人提心吊胆,据称有网友干脆把水壶换成了玻璃的。不过,就在信以为真者惊出一身冷汗、手忙脚乱的时候,这些“网传”的说法却逐个被专家和科学工作者击破:要么是传播者夸大了危害,要么缺乏严谨的因果考证,结果都是虚惊一场。
从后续的澄清报道中不难发现,信息缺失是导致上述“网传”消息误导公众的直接原因。按照专家的说法,不锈钢热水壶的极限温度是650℃,水的沸点是100℃,钢材中锰的含量再高,正常情况下也不会在这个温度时析出;至于方便面会和可乐发生反应,也没有科学依据,因为可乐本来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此外,做试验的塑料袋与人的胃也不能直接类比。如此一来,如果只强调锰对人体的危害,实际上是一种“前提缺失”;而认为方便面会与可乐反应,则是因果逻辑缺失。无论哪一种,都是用部分信息代替了整体,有失客观和严谨。
当然,如果仔细看看朋友圈,这样的“网传”消息屡见不鲜,且动不动就被冠以“吓死宝宝了”“一定要警惕×××”的标题,要么就是叮嘱你千万别吃这个别喝那个。然而,稍加辨别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说法不仅缺乏权威依据,而且十有八九来自“旧闻”。方便面与可乐能否一起食用的问题,去年12月就被媒体报道过,当时针对报道中提到的杭州小伙的胃胀情况,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吃了两包泡面加两瓶可乐,“量太大”,结果最近一些微信公众号以只强调现象而忽略了量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电水壶含锰的可能危害,去年同样有过类似的讨论,是不折不扣的“炒冷饭”。看到这样的消息,只要稍微动动手检索一下,就不会上当。
公众轻信“网传”,与缺乏安全感有关。无论食品安全,还是产品质量,一旦牵涉到个人的健康,往往会激发公众更高的关注度。部分人直接回避追问,而是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与此同时,公众安全感被拉低,与“网传”信息的片段式传播也有很大关系。那些为了吸引眼球而推送的耸人听闻的“网传”,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公众的不安全感。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某一地出现了产品质量问题,随后被各种地方性公众号复制传播,以致给人以多地都出现同样问题的假象。
毋庸置疑,我们需要建立公众对食品和产品的信任,但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说,网络传播者也不能忽视自己的责任,应该多一些严谨。涉及到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媒体等传播平台,不应该一味拼速度、夺眼球,不应该为了追求粉丝的数量而淡化信息发布的审核;对于网民个体而言,则应该多一些理性、较真的态度,从而尽量避免成为传播链条上“随手就转”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