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微信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网络谣言也“插上了翅膀”,其传播速度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危害之大,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动机:发谣言只为求“关注度”
4月4日,琼海市一名男子发布微博称:“海南感染一例H7N9禽流感病毒,目前患者已生命垂危,或明天抢救无效死亡。”后经有关部门调查,我省并未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此为编造虚假信息。
4月8日,网上一条信息迅速蔓延:“扩散紧急通知:刚刚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牛肉或牛肉制品,因辽宁到海口1570头牛感染了炭疽杆菌。海口刚开完紧急会议。请尽量多通知亲朋好友!”当日海口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立即调查证实上述信息系虚假信息,分别及时公开辟谣,将社会影响降到最低。
“这是近期海南省公安机关查处的两起网络造谣事件,始作俑者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省公安厅网警总队政委陈汉荣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据第二起网络造谣者邵某介绍,他通过微信朋友圈道听途说“辽宁到苏州的570头牛感染了炭疽杆菌”,于是他将“苏州”改成了“海口”,在“570头”前加了一个“1”,然后编发出去,只求提高关注度。据悉,截至公安机关拦截相关虚假信息时,邵某编造散布的虚假疫情信息,已传播7000余条。邵某也因“虚言”被警方罚款500元。
陈汉荣表示,从全国查处的网络造谣事件看,造谣者的动机分为四类:一是以破坏社会秩序或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创造舆论声势而发布煽动性和歪曲事实的信息;二是以盈利为目的发布大量淫秽色情、诈骗等信息;三是为扩散病毒或木马程序发布有吸引力的信息,引诱网民登录含有病毒或木马的网站;四是编造能够吸引眼球的焦点信息,提升自己在互联网网友圈的知名度和被关注度。
“近期两起案件就属于第四种情况,造谣者均是在当前H7N9病例不断出现的特殊时期,编造疫情谣言提升自己在互联网网友圈的知名度和被关注度。”陈汉荣认为。
危害:网谣的“蝴蝶效应”凸显
邵某被警方查处时,获悉自己的信息已经被传播了7000余条,如果有关部门不及时辟谣,民众可能不敢吃牛肉,出现社会恐慌。他连声说“想不到,实在想不到范围会这么大!”
“一个帖子、一条微信、一则微博,看似无足轻重,后果不可估量。”陈汉荣表示,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小则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生活困扰;大则危及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
2011年3月,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海啸后,中国多地发生群众抢购食盐的事件,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则“食盐能抵御核辐射”的网络谣言。“抢盐”闹剧破坏市场秩序,影响群众生活,甚至被外国媒体广泛报道,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损害。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卿志军认为,“新媒体作为自媒体,公众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也就是人们有了更多的信息传播权。但是,人人都是传播者,不免使得有些出于不正当原因的传播者散播虚假的谣言,这些谣言在人们对病毒的恐慌压力下传播非常快,它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恐慌,其破坏性甚至超过病毒本身。‘蝴蝶扇动翅膀引发海啸’的效应不可低估。”卿志军强调。
防范:加强自律信息公开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信息传播的参与者,不能把网络作为自己的私人场所。”卿志军表示,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场地,所有的言论都是面向社会公众的“广播”,一个不当的言论或信息可能会快捷地“被扩散”,因此每一个通过网络来发布信息的人都是应该发表理性的言论,传播真实的信息,不能随心所欲。
网民既是信息传播者,又是信息接收者。卿志军提醒网民,应该要辨别和质疑网上传播的信息,不能盲目相信,也要提高自己的识别虚假信息的判断能力,善于分析、辨析。针对网络传播的一些“关系重大”的信息不妨多方求证,不能依靠网络单一信息来源,尤其不能以此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判断依据来源,被谣言牵着鼻子走。
“谣言捕风捉影,迷惑性大,但谣言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乏事实根据。因此,事实与真相是谣言的天敌。”卿志军表示,近期海南两起网络造谣事件之所以没有造成重大影响,原因是有关部门迅速介入调查,澄清事实,用事实才能打败了谣言。
卿志军表示,政府要熟悉和掌握网络工具及其运作规律。在发生谣言时,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准确信息。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必将在网络谣言事件中抢占先机并最终粉碎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