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行业里谈得最多的是“变化”,从新媒体出现带来的机会,到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从政策的变化带来的限制,到顺应政策变化的思维变革,凡此种种,似乎真正不变的就是变化。2012年行业的朋友们说得最多的是互联网变得我们自己也把不住脉了。沉淀了半年,虽然尚不能准确预见未来的变化,但有一些变化已经初见端倪,或呼之欲出,它们将成为引领2013年传播趋势的三驾马车。

明锐互动总裁 吕勇
媒体融合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媒体发展迅速,其应用渗透至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数字媒体广告的传播价值不断被挖掘,放大,非常容易预测的是数字媒体的广告份额将于2013年接近并超越电视广告,成为第一大广告媒体。同时可以证实的是数字媒体并没有替代任何媒体,媒体的融合趋势更为明显。媒体的融合使内容更为顺畅地在不同媒体之间传递。纸媒的内容在内容网站、搜索引擎和社会化媒体上,在无线终端的应用程序上呈现,视频内容在所有视频终端上更为顺畅的被消费者获取。消费者获取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概念被打破,传播速度因为“随时随地的内容获取”而越来越快。
POE(P - Paid购买的媒体,O-Owned自有的媒体,E-Earned赚得的媒体)媒体的传播作用在媒体融合中超越媒体本身的属性。越来越多的媒体兼具二种或三种媒体的传播属性。电视广告不仅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也坚定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信心,这样兼具了“购买的媒体”和“赚得的媒体”的作用。企业网站不仅担负了和消费者的互动,好的企业网站也有提升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的作用,从而兼具了“自有媒体”和“赚得的媒体”的作用。社会化媒体则有兼具三种媒体作用的可能,取决于如何使用。这也侧面印证了社会化媒体为何会成为市场的热点。
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传播的任务首先是如何有机整合不同的媒体,使每个媒体在时间、空间、受众定向和先后次序上担负不同的任务,发挥各自最大的作用,最终最好地完成传播的任务。这样的协同首先需要贯穿始终的传播主题思想,跨越不同媒体的内容生产,逻辑关系紧密的一整套量化的测量指标,以及无瑕的执行。
内容为王
重视内容是这么多年互联网和新媒体实践中产生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从门户网站或web1.0时代强调内容和网站功能的重要性,到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强调内容为王,渠道为后,到今天越来越明显的是-内容将是传播中的主角。明锐互动2010年初提出内容营销的概念,强调在我们熟悉的媒体渠道上传播富有创意的点子,从而最大限度提升传播的影响力。或许内容营销的提法并不完全科学,或许可以叫创意传播,但现在看起来当年的这个提法暗合了当今的趋势。
所谓内容传播,即在整合营销传播的框架内,围绕品牌传播的主题,以富有创意的点子生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内容,并通过所有可以利用的渠道(但主要侧重社会化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内容营销相对于社会化媒体营销,更注重内容的创造,更强调内容的亲和力。内容营销的根本,是激起消费者关于传播活动的讨论,进而引导到关于品牌的讨论,从而提升品牌的可信度和美誉为度。
越来越多的营销人认为,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正直拥有者,而品牌可以做的是引导和驾驭消费者关于品牌的讨论。在具有社会化媒体功能的商业网站上,品牌可以充分发挥内容营销的优势。首先内容要富有创意,符合品牌传播的主题,紧扣品牌。其次内容的调性要恰当,实践证明幽默搞笑的、乐搞或恶搞的和绝活表演更容易形成病毒式传播。而内容最终呈现的方式则没有定律,可以纯粹文字,一句话成就一个成功的传播活动的案例也不少见。或可以做成某种体,方便消费者参与和模仿,正如我们策划的李维体,以格言加漫画的方式形成独特的易识别的传播形式。或可以拍摄成视频,Youtube上有一个成功案例,藏在百事可乐罐中的摄像头记录了一个汽车销售人员在伪装成试驾者的赛车手的激情试驾中的各种惊慌、惊恐和惊叫,该视频上线不到四周被观看了3360多万次,被转发240万次,而唯一对百事可乐的提及是其中“一个摄像头在百事可乐MAX罐中”。
内容营销的下一个进阶是如何将品牌的内容准确分发到目标受众中,在品牌的真正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中引爆,制造高相关度的、节约的品牌讨论。
技术驱动
我们很难分清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消费者的新应用,抑或是消费者的新需要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互联网的技术从来没有令一般消费者失望,也没有令数字营销者失望过。从广告监测和传送到舆情监测,从静态广告到多媒体广告乃至疯狂广告,技术的驱动力不断在数字营销中体现,数字营销的有效性也在技术的支持下不断精进。虽然技术在中国的数字营销中的应用落后于欧美,但技术的进化过程相似。
2008年在美国出现的DSP(需求方平台)和RTB(实时交易)技术,2011年出现规模化应用,到2012年利用该技术交易的广告量达到19.5亿美元,占美国展示类广告的13%,IDG预测2015年通过RTB技术交易的广告,会出现在所有终端上,总量将达到57.8亿,占展示类广告的25%左右。
RTB带来了展示类广告的新趋势和新变化,表面上它只是改变了广告的交易模式,但实际上它根本地改变了网络广告(含出现在移动终上的广告)策划逻辑,即从购买媒体向购买人群转变。购买媒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由第三方提供的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调研报告,在受众可能出现的网站上采购广告。而购买人群依托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定义目标受众、定向、并在任何他们出现的网站上自动实时拦截。RTB交易模式下的广告策划只分析目标受众的数据,不再关心网站和受众之间的相关性,至少这一点不是主要考虑。数据掌握得越细致、详尽,RTB就越能发挥作用,极大地提升交易的效率。
2012年4月明锐互动联手悠易互通实施了中国的第一个RTB的广告活动。虽然是尝试性的投放,但证明了RTB在提升交易效率上的巨大潜力。围绕RTB技术,一个新的技术生态系统即将构建,它包含了RTB的交易平台,参与交易的DSP,提供受众数据的DMP,和广告活动的综合管理平台ATD(代理商交易平台)等等。决胜的关键是对于数据的掌控能力及对结果的实时优化能力。虽然今年央视315曝光了基于COOKIE的网络广告技术在极端情况下有可能侵犯到网民的隐私,短期造成了一定的恐慌,但行业里的从业人员普遍认为此事“长期利好”。它一方面促进行业自律,一方面也普及了COOKIE技术。一项新技术最终成仁或成魔完全取决于技术提供商和技术的应用者。
融合、内容和技术是2013年网络传媒行业发展趋势的三个主要关键词,希望中国的品牌善加利用,将自已的品牌建设成推动人类、社会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正能量,将自己的品牌建设成富有意义的品牌。
关于吕勇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外交学院,获文学士学位。200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获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吕勇先后就职国际广告公司-奥美广告和灵智广告,曾担任灵智旗下的媒体公司-灵立媒体中国区总经理、灵智广告副总经理。2005年至2007年出任好耶广告网络联合首席运营官。
2007年4月加盟明锐互动(Media Contacts), 设立其中国分公司,并出任总裁。
吕勇具备18年媒介策划、购买和行销策略规划经验,同时具备16年互联网行销策划经验,涉及网络广告、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活动和品牌网站的建设等领域。
吕勇服务过众多全球知名品牌,涉及汽车、科技、旅游休闲、奢侈品、快速消费品、金融和网上零售等行业
吕勇97年投身中国的网络广告行业,一直致力于国内网络营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建立。积极探讨建立互动营销策划的行业规范,并推动全行业去缔造一个公正、可靠、有效的网络营销效果评估体系和行业标准。作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广告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为中国互联网广告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被评为“2006年中国传媒新锐人物”、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十年百人”、2009年,2010年和2012年“十大网络营销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