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咬文嚼字”:网络语言必须规范吗?

来源: 作者:本站  日期:2012-12-24  阅读: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汪立荣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表示,以成规为标准来评价当今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显然不妥。我们先得承认:将错就错也好,向误用、俗化妥协也好,有意错用也好,这些现象都真真切切存在于语言使用中。“语言学研究需要尊重语言事实。”

  汪立荣总结网络语言文字有两个特点:第一,作者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不需要像出版图书那样有编辑人员审阅;第二,热点转换快。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网络语文难以实现规范化。另一方面,要求网络名人都具有专业编辑那样的语言文字水平,也是不现实的。“网络语文只能自由发展。其实,自然界哪一个事物不是在自由发展中自我完善的?”

  引导青少年理性看待网络语言

  网友“肉价波”说:“名人微博粉丝多,影响大,有的影响不亚于一个媒体。所以在可操作范围内,还是应该自我约束和管理的。”那么网络语言的冲击,会不会对语文教学产生影响,是不是有必要对青少年做个引导呢?

  东莞市网络文化协会副会长孙明明认为,一些网络语言会对成长阶段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

  “对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会对基础文化教育产生一个冲击,但是不能因此一竿子打死。”孙明明说,一方面要引入一些传统文化教育,增加习字、传统文化等训练,避免出现提笔忘字和错别字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对于网友语言也没法通过所谓规定来规范,那样网络语言和网络文化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

  “像‘闷、我倒、晕、酱紫’等网络语言如今已经被广泛使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是网络文化冲击的一个代表。”孙明明认为,在网络语言中,有调侃式、自嘲式等语言,但也有低俗的语言和文化,应该趋利避害,合理引导青少年。

上一条:“直通春晚”遭压力 网络舆论或成“杀人”利器
下一条:第10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京开幕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