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穹顶”罩城,红包狂飞。
网络一直是屌丝的天下,网络文化也一度被斥为“没文化”,可曾几何时,央视直播插入了“摇红包”的环节,全民互动的狂欢之后更是引发惊呼:由网络发起的抢红包大战民众参与度之深、之广着实令人瞠目!
为了能和远天南海北工作而无法回家过年的亲人们互动,不少人干脆创建了家人微信群,教会爸爸妈妈发电子红包之后,小辈们抢到的就不止是电子红包而更是小时候收长辈红包的那种兴奋和甜蜜的年味了。
场景之争与民俗相遇,人们发现:一个堪比“春晚”的新年俗正在冉冉升起,并且逐渐改变着我们的春节。
中国的红包不仅仅是送给小孩,父母的,朋友、同事之间都可以是派送红包的对象,有人说“红包”就是中国社会的润滑剂。早在2004年就有银行曾经推出“电子红包”,试图挖掘传统以利创新,可是在当时这种尝试并未形成气候。
直到马年春节前夕本是内部测试的“抢红包”小游戏意外红遍全网,憋了一年“怨气”的互联网大佬们在下一个春节到来之前纷纷“携巨款”杀入“红包大战”,然而“巨资红包”的风头很快便被马年岁末央视新闻频道的滚动直播和“新年俗”的带头大哥——春晚先后加入红包互动环节给抢走了。
一个新的场景诞生了,一个新的期待也诞生了:“电子红包”能否成为新年俗?
这边厢红包还未抢完,那边厢“穹顶”已经开始刷屏。
如果说第一天的瞬间刷屏和第二天的骂仗升级都还是互联网环境下的常态的话,那么之后“柴静概念股”的横空出世则生生的抢了央行降息的风头,一跃成为周一A股头条,引领近20支股票涨停。
互联网放大了个体行为影响,聚合了个体行为能量。“穹顶”范本将那些分散在各处、每天调侃着雾霾却又无可奈何的普通人聚集起来,形成了聚合的力量。被网络文化熏陶已久的人们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试图以此促进社会公德、推动制度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电子红包”还是“穹顶”罩城,背后都反映出环保意识正在积聚、正在爆发。电子红包爆红之后,将之与燃放鞭炮等“陋俗”对比并且呼吁新民俗的呼声便不绝于耳。
而网络文化的极端性特征,则迅速把普罗大众的这种潜意识放到最大,柴静的“穹顶”正好承接了这种呼声,平实的演讲、真实的数据和不断出现在镜头里那些年轻真诚的面孔共同造就了两天一亿点击的传播奇迹,同时也折射出了互联网文化的转变。
过去我们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现在我们则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
“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看演出……”正如传统春节的年俗是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调试出来的一样,从1987年9月20日中国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到2015年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这场文化方式转型,将近30年的磨合与积淀,互联网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呈现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和智慧。
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这一年,爆红的电子红包和爆红的柴静演讲都强化了情感性与仪式感,在嘈杂的抱怨声和狂欢的消费数据中,只消稍稍地加入一点文化认同的神圣性,他们便生产出了横扫网络并深刻影响现实生活的产品。
没有文化的内在联系、没有与每个人的情感联系就没有好的产品。
从“红包”和“穹顶”这两个产品的成功可以看出:互联网文化转变的大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