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网络文化育人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新使命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李焦明  日期:2019-09-12  阅读:

日前,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联合印发《关于举办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的通知》,希望借此活动“推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扩大高校网络文化影响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引发高校师生广泛关注。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调动高校师生参加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早在2013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出,“研究制定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随后每年,国家都有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文件出台,比如2014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启动实施“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等。

当今时代,互联网和手机得到普及,可以说人人都是自媒体。据今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54亿,每个人每周上网平均长达27.9小时;网民中绝大多数学历不高,本科以下学历(不含本科)占比为90.4%,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56.1%;网民中年轻人居多,45.5%的网民为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

一方面,我国网民人数多、学历普遍较低,年轻人成为网民的主体,文化程度不高的年轻人容易被“带节奏”;另一方面,网上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优秀网络文化与腐朽网络文化交织,网络文化精品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网络文化生活需要。对于网络文化阵地,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文化不去占领,低俗的不健康的文化就会占领。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如何提高网络内容的层次和水平、唱响网上主旋律、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网络文化、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担任网络文化建设的主角,不仅是国家和社会所需,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学生是所有网民中最活跃、最有个性的群体,他们处于青春期,对网络信息辨别力不强,对互联网和手机高度依赖,如果不加大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他们极容易被腐朽的反动的网络文化腐蚀,最终迷失自我、价值观扭曲。高校是育人的场所,网络文化育人也是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新使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优秀网络文化生产和传播,既是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

高校是有着坚定政治立场和过硬业务本领的人才高地,也是科学研究高地和文化高地,处于网络文化研究的前沿,在理论宣传教育、网络热点阐释、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网络文化人才培养、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网络文化机制研究等方面有着天然优势,能够担起网络文化建设的重任。

高校应创新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面向社会开展网上理论宣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网络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增强理论宣传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加大网络文化精品创作力度,充分运用网络语言、图表以及音视频等多种网络多媒体手段,精心打造优秀网文、微视频、微动漫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质量高、影响力大的网络文化精品;开设网络文化相关专业、课程、讲座,培养网络文化建设专门人才和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网络法治、网络文明素养;加大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在加大学校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同时,也要引导师生的工作室、个人微博等为社会进步呐喊,用优秀的网络文化内容陶冶人、激励人;建设网络文化研究中心,加大网络文化机制研究力度,推动网络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等。

不可否认,不少高校也存在着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价值认可度不高,高校教师普遍热衷于发表高级别的论文、申报高级别的科研课题,投入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积极性总体不高等问题。

2017年9月,浙江大学开国内高校之先河,率先出台了《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浙大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经评审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自此以后,越来越多高校通过构建和完善激励机制,加大了学校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以及各种网络论坛、专题教育网站、学生互动社区等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优化了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掀起了网络文化建设的高潮。

上一条:以文化自信推动网络文化生态建设
下一条:网络文化与青年”论坛举办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