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首页     中心介绍     工作动态     高层论语     政策法规     成果展示     学术争鸣     热门话题     资源下载     访客留言 
信息公告
热点排行
友情链接
湘里妹子学术论坛
当前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中华雅韵”音乐会夏夜奏响 网络传播弘扬民族文化

来源:中国青年网(北京) 作者:  日期:2017-06-20  阅读:

“中华雅韵”音乐会现场,张学琴表演京胡独奏《柳青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薛文强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樊慧琴 通讯员 宋静)6月17日晚,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厅再次上演“中华雅韵”系列音乐会,在炎炎夏夜为现场400多位“乐迷”观众送上了一场音乐盛宴。著名胡琴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刘湘,国内民族乐器里唯一获得过中国电影华表奖的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青年演奏家陈力宝等十几位艺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表演了潮州古曲《柳青娘》、唢呐独奏《2001》、钢琴与民乐合奏《贝加尔湖畔》、电影《地道战》插曲、电视剧《篱笆墙的影子》插曲、独唱《再见了大别山》等经典曲目。“青年之声·直播厅”《器乐中国》栏目和咪咕直播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约1.2万青年网友在线观看并留言互动。

本场音乐会是“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中青视讯·手机电视台联合中央民族乐团音乐厅开展的第七场网络抢票与网络直播互动相结合的音乐会。“青年之声·直播厅”《器乐中国》栏目抢票活动的关注量累计达9491人次,通过微邦直播平台成功抢票的网友累计达1071人,本次活动260张免费门票一经发布就被网友“秒”抢。“青年之声·直播厅”以网络互动直播这种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播突破了地域限制,惠及全国各地的青少年网民,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承与弘扬。

“中华雅韵”音乐会独唱曲目《再见了大别山》演唱者尤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薛文强摄

“中华雅韵”音乐会不仅是一场民族音乐的饕餮盛宴,更是一场民族乐器知识普及的校外课堂。现场十余种民族乐器轮番上演,既有二胡、笛子、葫芦丝、唢呐等常见乐器,也有三弦、笙、京胡、板胡、扬琴等不为熟知的民族乐器,着实为现场观众了解中国民族乐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鲜活的场所。

音乐会开始前2小时,一位家长早早地就带着孩子来到现场,他告诉记者:“孩子小时候学过一些乐器,上学后就没有再坚持了,今天来现场就是想让孩子近距离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生动地体会民族器乐带来的震撼力量”。

来自北京第十一中学的东润乙是一位三弦爱好者,音乐会结束后激动地感慨:“一直在关注‘青年之声’《器乐中国》栏目,以前是看现场直播,今天第一次来到现场,感官上更真实。听《古城新貌》学到了轻拨重弹的方法,还发现民乐三弦比曲艺三弦更为好听,余音更长,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听音乐会。”

通过网上报名渠道抢票的网友现场验证领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薛文强摄

本次活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让扶贫工作随时随地、四通八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青年之声”与共青团工作全面融合、团内团外全面融合、机关和基层全面融合的工作要求。“青年之声”网络文化服务联盟联合北京团市委权益部组织了精准帮扶家庭及子女共65人现场聆听了精湛的民族器乐演出,给这些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艺术教育、提升艺术素养的机会,通过优美的旋律、艺术的魅力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中央民族乐团是文化部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由民族管弦乐队、民族合唱队组成,成立于1960年,由周恩来总理主持创建。乐团的第一任团长为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李焕之(1919.01-2000.03),现任团长为弓弦乐演奏家及民族音乐理论家席强。乐团以弘扬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宗旨,创作演出了《金色回响》《江山如此多娇》《泱泱国风》《国风绕梁》《牛郎·织女》《红妆国乐》《美丽新疆》《西藏春天》、《印象·国乐》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为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精神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为“青年之声·直播厅”《器乐中国》栏目直播页面截图

据悉,“青年之声·直播厅”在微邦APP平台上还开设了《艺术·中国》、《非遗中国》、《影视中国》、《健康中国》、《金牌中国》、《助力高考》、《约会吧》、《创业邦》、《馆长说》等二十多个优质栏目,邀请各行业专家和名人参与节目,每期内容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用户在线观看直播,并与嘉宾进行热烈的互动交流。

上一条:祝华新:如何看待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
下一条:研究发现新网络安全漏洞 若遭遇攻击恐发生大停电

关闭

       

Copyright©  2003-2018 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  邮编:610225  电子邮箱:scwlwh@126.com

访问本站人次: